2010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
世界音乐教育大会(ISME)第一次在中国举办,我们在自己家中第一次参加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典,心中充满了憧憬。事实证明,在这短短五天里,在鸟巢旁的国家会议中心,我们所感受和获得的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。
作为参展方,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,并且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文化交流以及理念互动。在参展的第一天,我们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参会群体的代表性。基本上,参加会议的国内外朋友都是来自世界各个大学的音乐教育系教授,作曲家,中小学的音乐教师,以及知名艺术表演团体。其中一部分人是每届都参加这个盛会的常客,当然也有很多国外朋友是第一次来到中国。
文化交流
为了使交流更加具体化,我们展示了很多我们中国的传统乐器,葫芦丝,巴乌,竹笛,埙,箫,以及礼品古筝等等。我们既遇到许多国外老师,表示他们希望把这样的乐器带回国去给自己的学生看看,也碰到了打算带到台湾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遥远地方的国内朋友。
中国的许多传统乐器都有着艺术品的外观。看起来内敛沉静的泥土烧制乐器——埙,陶笛,居然也可以吹出完整悠扬的歌曲,使国外朋友不得不连声赞叹。更多的外国人是被葫芦丝的音质所折服的。国际友人说过,葫芦丝很像他们在国外吹的recorder,但是音质要比他们那个好听很多。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,许多外国艺术家凭借着他们的艺术灵感,马上就学会用葫芦丝演奏出了美妙的乐曲。
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,一位加拿大姑娘,在沙特阿拉伯教书。她给我们说葫芦丝太神奇了,她沙特的学生们一定会非常喜欢这个乐器的。另外一个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教书的音乐教授也说,他要把这个乐器带回美国给他的学生看看这么神奇的乐器。他详细的询问了葫芦丝的发声原理、构造、以及各种注意事项,不一会的功夫,他已经吹下了几句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!
竹笛和箫是比较常见的民族乐器,同样吸引了众多的来访者。一个丹麦的作曲家随他的日本经纪人来到我们这里,他们对箫很是在行,很容易的就挑选出了哪一只是自己喜爱的音色。日本阿姨拿出一盘光碟,上面的图片就是丹麦作曲家在演奏箫和黑管组合的一个新乐器。他感受并传达着中西方传统乐器的差别与魅力。此外,还有一群可爱的悉尼儿童合唱团的小姑娘对我们的笛子情有独钟。三个小姑娘往返了三次,终于每个人都满载而归。我们中国的小姑娘更是熟悉这些乐器,每件拿起来都是那么有模有样!
理念互动
我们也去听了几场国外音乐会。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们乐队与合唱团的自由式风格和生活化艺术。他们将演奏的曲目生活化,合唱结合舞蹈,显示了人性的光辉。让我们最记忆犹新的是一个西班牙的合唱团,成员中有一些盲人。他们将音乐普及化,大众化,甚至让弱势群体也参与其中,让他们更好的发挥了他们的优势,这正是人性的博爱和艺术的包容的体现。我们感到,我们的理念得到了共鸣,甚至升华。
天乐作为一个培训机构,我们也积极和各个境外的相似机构进行了交流。很多老师都是在此行业耕耘了30年以上,他们将倾其毕生精力为音乐教育作出贡献。“西方有一些比较好的理论系统,但是实际的教育和先进的理论依然有一定的差距,需要我们不断努力。”这是一位在美国做教授的香港华人给我们传达的思想。其实,我们在世界的另一端,也和西方艺术家做着同样的事情,希望融合先进的理论体系于实践中,让中国各个群体都在艺术教育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。
我们也和一些其他的在国外音乐工作者进行了沟通。他们战斗在艺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:很多大学教授培养的是将来的艺术教师,而另外一些中小学老师直接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儿童。作为这样一个外籍群体,他们给我们打开了世界的窗口,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,他们也是有能力把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带到世界每个角落。
在闭幕式上,我们无意中发现,和我们亲切交流的外籍友人很多都是该大会的董事成员,也有很多是在音乐教育上有着卓越地位的作曲家和论文撰写者。他们亲和的态度以及对艺术的追求都让我们感动不已。他们甚至邀请我们,期待2012年希腊举办的下一届大会上的再次相遇。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祝愿,为未来启航!